膜结构雪荷载怎么考虑

2025-07-06 18:42:13 管理员

膜结构车棚

膜结构的雪荷载考虑确实比传统建筑更复杂,其轻质、大跨度、柔性、曲面造型等特点使得雪荷载成为关键设计荷载之一,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结构失效。以下是膜结构雪荷载计算与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和方法:

一、 核心原则:考虑不均匀分布

这是膜结构雪荷载设计的核心区别。 与平屋顶或规则坡屋顶不同,膜结构的曲面(尤其是负高斯曲率的鞍形面、锥形面或复杂自由曲面)会导致雪在表面发生滑动、堆积、飘移和再分布。

低洼区域、与较高结构或墙体交接处、曲面谷底、背风侧、天沟、排水点附近等位置极易形成远超规范基本雪压的深雪堆积区。

迎风坡面的雪则可能被风吹走,形成雪荷载远低于基本雪压甚至为零的区域。

二、 主要考虑因素和方法

规范基础雪压 (S0)

起点是项目所在地的基本雪压,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或当地规范确定。这考虑了当地气象站记录的50年重现期地面雪压。

这是后续计算的基准值。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 (μ)

规范(如GB 50009 7章)提供了各种标准屋面形状(单坡、双坡、拱形、带天窗等)的积雪分布系数 μ。

关键挑战: 膜结构的曲面通常不标准,规范的 μ 值可能不直接适用或不足以反映真实的极端堆积情况。

处理方法:

类比法: 寻找规范中最接近的屋面形状(如近似拱形、圆锥形)的 μ 值,但需特别关注谷底、檐口、高低跨交界处的局部增大系数,这些位置往往是膜结构雪堆积最严重的地方。

风洞试验: 对于重要、大型或形状复杂的膜结构,进行考虑风雪共同作用的风洞试验是确定最不利雪分布的最可靠方法。试验能模拟风场、雪的飘移和堆积效应,给出屋面上各区域的 μ 值分布图。

数值模拟 (CFD) 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可以预测风场和雪粒子的运动轨迹,辅助评估可能的积雪分布模式。其精度依赖于模型和参数的准确性,常与风洞试验结合或作为初步分析手段。

工程经验与判断: 基于类似项目经验、对场地风环境的理解(主导风向、周围建筑/地形影响)以及对膜曲面形态的分析,判断最可能发生严重积雪的区域,并保守地选取或定义 μ 值。对谷底、背风侧、高低跨连接处等关键区域应取较大的 μ 值(常常远大于1.0,有时可达3.0甚至更高)。

膜面形状与曲率:

正高斯曲率 (如充气穹顶) 雪更容易向边缘滑动,中心区域荷载可能较小,但边缘、檐口处可能形成堆积。需要设置有效的融雪或防堆积措施。

负高斯曲率 (鞍形膜) 是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严重雪堆积的类型。四个高点之间的“谷底”区域是天然的积雪陷阱,雪荷载会非常大。

坡度: 局部坡度(尤其是曲率变化大的区域)影响雪的滑动和滞留。坡度大于一定角度(如30°-45°,取决于膜材光滑度)的区域雪荷载较小,小于该角度的区域雪易滞留,坡度接近0°的区域极易堆积。

排水路径: 设计合理的排水路径(通过膜面形状或设置导水索)有助于引导雪水或融雪水排出,减少局部积水积雪风险。

膜材特性:

表面光滑度: 光滑的膜材(如PTFE)利于雪滑落。粗糙的膜材(如部分PVC涂层织物)或表面有纹理的膜材更易滞留雪。

热工性能: 透光性好的膜材(如ETFE)在日照下易升温,促进局部融雪,但融雪水可能在低温区域重新冻结形成冰坝,或在低点聚集增加荷载。需考虑融雪-排水系统的设计。

变形能力: 雪荷载作用下膜面会产生较大变形,变形会改变局部曲率和坡度,从而改变雪的分布(可能减轻,也可能加重某些区域荷载)。计算需要考虑几何非线性(荷载与变形相互影响)。

风雪耦合效应:

风是导致雪在屋面上不均匀分布和飘移的主要原因。雪荷载计算不能脱离风荷载单独考虑。

需要考虑主导风向、风速、周围建筑/地形对风场的干扰(可能形成加速区或涡旋区)。

迎风坡面雪被吹蚀,背风坡面、屋脊后方、障碍物(如女儿墙、较高墙体)的背风侧会形成雪檐或深雪堆。

风洞试验是研究风雪耦合效应最有效的手段。

周边环境与附属结构:

相邻较高建筑/墙体: 其背风侧会在膜结构上形成巨大的“阴影”积雪区,积雪深度和范围远超规范值。必须评估这种影响。

女儿墙、天窗、设备、管道: 这些凸出物会在其背风侧形成局部积雪。

树木: 可能阻挡部分降雪,但也可能掉积雪块或树枝增加局部冲击荷载。

融雪与排水系统:

主动融雪: 在预计积雪严重的区域(如谷底、排水沟)埋设电伴热或热水循环管道,防止积雪过厚或冰堵。

被动设计:

确保足够的曲面坡度(尤其在预期排水路径上)。

设计有效的排水沟、落水管系统,容量需考虑融雪水瞬时流量。

避免形成“平底锅”效应(低洼无排水区域)。

考虑防冰坝措施(如在檐口设置通风或加热)。